|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新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计划

新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计划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新民市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dinosaurs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4833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和沈阳市委的总体安排和部署,根据《沈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计划》,结合新民实际,制定《新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计
0划》

  一、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新举措,是推动“三农”工作的新途径,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显著变化,改革不断深化,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不断加强。但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一是经济发展缓慢。在三次产业结构中,二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特别是规模企业总量不高,工业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增长缓慢;非农劳动就业比例偏低,富余劳动力转移速度迟缓;市乡财力紧张,村级债务负担沉重,债务化解难度很大。
   
  二是社会事业发展落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设施建设滞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社会救助和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仍然较低,农民养老保险工作尚没有开展,社会事业发展欠账较多。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投入等因素制约,城市建设速度仍然较慢,标准不高,城市综合功能亟待完善和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缺少统筹规划,水电路讯、生活用燃气、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滞缓,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仍很突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
  
  四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传统农业仍然是当前大多数农民最主要的收入途径,增收渠道狭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偏低,增长缓慢,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实现。
  
  五是农村文明程度较低。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不高,农民文化生活匮乏,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封建迷信、赌博等生活陋习普遍存在。社会治安不容乐观,邪恶势力干扰正常经济秩序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问题时有发生。新农村建设任务十分繁重。
  
  六是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力、凝聚力不强,基层干部执政素质不高,执政能力较弱,缺乏勇于开拓创新精神。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突出,带领农民增收致富能力明显不足,个别村存在“两委”班子不团结现象,削弱了基层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个别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作风不实,为政不公、为政不廉,与民争利现象时有发生。
 
  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阻碍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为此,全市各级党政组织必须从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掀起一场农村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二、明确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发展方向,以建设新城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健全新组织、树立新作风为主要内容,抓住机遇、科学规划,创新思维、超常运作,依靠政策、多聚资金,利用资源、自力更生,突出重点、循序渐进,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快速发展,为实现全面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2、基本原则。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坚持近期与中长期建设目标相结合。加强计划指导,强化计划约束,在编制全市新农村建设计划基础上,明确近期、中长期工作目标和任务,保证建设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二是坚持政府引导与农民自主相结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大支持力度,积极组织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并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引导农民自主投入、自主建设、自主管理;三是坚持突出重点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围绕近期目标,着力建设具有较高标准和较强示范作用的示范点,然后充分发挥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动作用,按照统一部署和计划,分层次加以推进;四是坚持传统投入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根据新农村建设项目的不同类别、性质和特点,在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扶持的基础上,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建设步伐。
  
  3、总体目标。按照“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思路,通过十年努力,到2015年,沿102、304线工业副城基本形成,沿线各乡镇、村实现郊区化目标,柳绕地区大开发基本完成,实现区域内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目标,建成富裕开放、文明诚信、公正平安、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建成区达30平方公里、人口在20万以上的中等现代发达城市,重点镇和中心镇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整洁、功能完善、文明进步,人与自然相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现代化小城镇;基本完成农村集中式供水改造工程,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0%;全面完成农村10万千伏供电线路改造工程;农村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100%,有线电视入户率实现80%;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实现“一乡(镇)一校”格局,“普九”任务得到充分保障;全市农民参合率实现100%,农民医疗保障水平逐年提高,基本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完成敬老院整合工作,新建大型农村中心敬老院5所,农民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标准和水平进一步得到保障;全市符合参加社会保险人员参保率实现100%,困难群体全面实现应保尽保,社会保障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普遍实现村村有环村林、水保林,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基本达到国家标准;全市80%以上村屯和所有建制镇实现秸秆气化、沼气、天然气、太阳光电能源等多种形式的生活能源基本供给;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明显增强,带领农民致富能力显著提高,农民收入大幅提升;“平安农村”建设取得较大实效,社会稳定局面进一步巩固;村村建有高标准的文化广场,村村拥有文化室和图书室,农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
  
  具体分三个阶段加以推进:一是启动示范阶段(2006年—2007年)。在科学编制新农村建设计划基础上,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抓好试点工作;二是全面实施阶段(2008年—2010年)。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30%的村镇达到新农村建设标准;三是攻坚发展阶段(2011年—2015年)。加快困难较大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步伐,80%的村镇达到新农村建设标准。
  
  三、发展壮大新产业
 
  新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支撑,没有新产业就没有新农村。要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为切入点,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村综合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财政增长和农民增收。
  
  1、围绕实施“两百一增”计划,发展壮大新农业。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以富民经济小区建设为龙头,加快蔬菜、畜牧和林业三大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在以大民屯、柳河沟为中心,并辐射周边15个乡镇的区域内,大力开发设施农业,推广大民屯暖棚、柳河沟冷棚、张屯地膜覆盖三种高效农业生产模式,大力发展棚菜、裸地瓜菜生产,推进蔬菜“百万工程”,造就东北第一、全国闻名的瓜菜生产中心。明年,全市蔬菜面积要发展到75.5万亩,其中棚菜25.5万亩、裸地菜50万亩,新增蔬菜小区500个;到2010年,全市蔬菜总面积达到100万亩,其中棚菜40万亩、裸地菜60万亩,新增蔬菜经济小区800个;到2015年,在稳定蔬菜总种植面积100万亩、蔬菜小区1750个左右基础上,大力提高设施水平,改善生产环境,重点引进、更新、改良品种,提高产品品质,普及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提高单位亩效益。
   
  畜牧业以柳绕地区为重点发展区域,在巩固发展生猪、蛋鸡、肉鸡三个传统优势品种基础上,重点发展奶牛、肉牛、肉羊和肉鹅四个新品业,推进畜牧业“倍增计划”,到2010年,实现产值80亿元,完成一次倍增,到2015年,实现产值160亿元,完成第二次倍增。畜牧业的大发展首先坚持龙头带动的发展方向,有效解决市场制约和价格波动给畜牧业发展所带来的冲击;其次要坚持发展与环境相协调,以畜牧小区为主要发展载体,改革养殖方式,有效解决人畜混杂的问题,畜牧小区总数达到1500个,基本实现养殖进区、人畜分离的目标。 

  依托林浆纸一体化重大项目,加快我市林业的发展步伐。大力实施杨树速生丰产林“百万亩工程”和“四旁”植树工程,创新林业发展机制,同时积极发展养鹅业、万寿菊栽培等林下经济。从明年开始,每年完成植树造林7—10万亩,到2010年,实现全市森林总量100万亩的目标,到2015年,总面积达到1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
  
  在大力推广蔬菜、畜牧、林业产业基地建设的同时,积极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业,促进农副产品转化增值,重点抓好粮食、蔬菜和畜禽三大系列产品的深加工。明年完成朗德鹅屠宰、天手食品等10个新建、扩建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到2015年,再新上树莓果实速冻精选、5万吨花生饮料、10万只羊屠宰等40个较大规模的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
   
  2、围绕“沈阳西部工业走廊”开发,建设新型工业。“沈阳西部工业走廊”开发已纳入沈阳市新农村建设总体计划中,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建设两个工业产业开发带,壮大六大产业集群。
 
  以102线、304线国道新民段两侧各延伸500米,形成新民2个工业产业开发带,总占地70平方公里,确定该区域内胡台、前当堡镇等10个乡镇为重点,加快推进沈阳市西部工业走廊建设进程。
   
  依托现有优势和发展潜力,大力推进建设以新型建筑材料、电光源及玻璃制品、金银铜冶炼加工、医药科技、汽车工业园和光伸工业园项目为代表的六大产业集群,加快构筑新民新型工业的主体框架。
   
  坚持项目第一战略思想,围绕两个工业产业开发带和六大产业集群,全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强力实施“1335”亿元项目工程,每年要重点抓好10个亿元以上的大项目,保证500万元以上的项目不少于100个,三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50亿元以上。
   
  3、围绕“双四”工程,发展壮大第三产业。以建设东北亚农副产品集散地为目标,快速推进四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到2010年,全面完成大民屯现代农业示范中心建设,实现年销售500万吨瓜菜的目标,打造北方著名的农副产品流通载体和平台。在已完成部分投资并已部分投入运营基础上,继续加大投入,争取明后两年全面完成公主屯10万吨鲜蛋批发、前当堡10万吨水产品批发和柳河沟年销售额超亿元的棚材批发市场建设。与此同时,进一步巩固发展农机市场及配件市场,结合城市建设与改造,完善城市商贸区和市场体系。
  
  以建设沈阳西花园为目标,大力实施四大旅游景区建设工程。坚持进一步完善规划与建设同步展开,巩固和完善沈阳仙子湖旅游度假区和沈阳“三农博览园”两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不断提高景区知名度和旅游接待能力。进一步加大招商力度,加快辽滨塔历史文化旅游区和雁沙湖国家级汽车越野运动基地建设。同时,进一步挖掘新民深厚的文化旅游资源,建设新的旅游景区、景点项目,依托资源开发特色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产业上档次,形成新的增长点。
   
  通过发展新产业,不断促进农民增收、集体壮大和财政增长,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农民生活富裕提供保障。

 四、规划建设新城镇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总体原则,坚持在城市和村镇建设中分层次推进,重点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镇功能合理完善,村容村貌显著改观,达到村容整洁要求。
   
  1、城市建设与改造。按照建设沈阳连接西部城市群的新兴工贸卫星城的总体构想,加快城市建设与改造步伐,具体分两个阶段实施。2005年—2010年为第一阶段,完善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以重点项目工程建设为龙头,扩大城市空间,构建城市框架。重点完成城市内河建设工程,完成以综合办公楼为核心的城市政治文化中心和井字形商贸中心建设工程,完成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新城区自来水管线铺设等三项民心建设工程,完成铁北森林公园等四个公园建设,规划并建设工人新村等五个花园式居民小区,完善和改造铁北蔬菜水果批发等六大市场建设工程,完成铁北等七个广场建设项目,完成城区八横九纵街路框架,实现十个近郊村全部达到“四清四改”目标;2011年—2015年为第二阶段,全面启动向东、向南的城市新区建设,进一步拓展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品位,城市的政务区、商贸区、文体区、居住区和开发区等功能分区基本形成。到2015年,基本建成城区面积30平方公里、人口20万以上的中等现代发达城市。
   
  2、村镇建设与改造。按照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统筹规划、整体推进的总体思路,以完成“四清四改”为重点,加快村镇建设与改造,具体分两个阶段实施。2005—2010年为第一阶段,重点抓实胡台镇、大民屯镇、前当堡镇三个重点镇建设,抓好兴隆堡镇、梁山镇、兴隆镇、法哈牛镇、公主屯镇、大柳屯镇和柳河沟镇等七个中心镇建设,并相继推进其他乡镇的建设步伐。第一阶段的前两年要重点抓实方巾牛村国家级示范村建设,同时,巩固三年来村屯整治成果,抓好40个沈阳市标准村建设,后三年每年抓实30个沈阳市标准村建设,到2010年,全市要有130个村达到“四清四改”标准,其余各村达到其中两项标准(改水、改路);2011年—2015年为第二阶段,全面提高标准化小城镇建设水平,同时,按照每年抓好40个沈阳市标准村的进度,最终实现全市各村普遍达到“四清四改”标准,村镇环境得到显著改观。
   
  3、明确“四清四改”标准。清垃圾:清除房前屋后杂草、污泥,农户家庭内部、庭院做到每日清扫,每个自然村至少设立一个垃圾堆放点,做到垃圾日产日清。
  
  清污泥:房前屋后要建设排水明渠或暗沟,做到沟渠配套。农户排水沟要做到每月清理一次。村屯公共排水沟要硬化,每半年清理一次。对村庄内的水塘和污泥坑要认真清理整治。
   
  清路障:农具、柴草等不能占道堆放。对占用公共道路、场所,乱搭乱建的违章建筑和有碍村容村貌的残垣断壁要予以拆除。对占道种植农作物的应退耕还路。
  
  清柴垛:柴垛要进院或在村外集中堆放,通过改善农村能源供给方式,逐步取消农村柴垛。
  
  改路:在实现村村通柏油路的基础上,5年内建制镇内公共道路实现硬化,10年内各村屯内道路全部实现硬化。
   
  改水:加快以铁锰处理为主的自来水厂建设,有计划改造农村现有供水设施,逐步淘汰一家一户式自吸泵供水和压把井,加强地表、地下水监测,确保人民生产、生活安全用水。
   
  改灶:积极发展清洁能源,用燃气灶逐步取代现行能源供给方式,到2015年建制镇和80%以上的村屯实现秸秆气化、沼气、天然气等多种形式的生活能源基本供给。
   
  改厕:实施旱厕改造,消灭露天粪坑,拆除影响村容村貌的坑式厕所,提高水冲厕所的比例和卫生厕所的普及率,实现用厕环境的明显改善。
   
  4、明确总体要求。一要科学制定规划。按照高标准、高起点的总体要求,利用一年左右时间,组织有关部门和聘请专家并广泛征求意见,完成城市和小城镇建设的规划编制及村屯规划编制工作,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二要严肃执行规划。规划一经制定,必须严肃执行,做到不按规划的建设项目坚决不批,达不到规划标准的不予验收,宁缺勿滥、宁迟勿悔。三要运用市场机制。在新城镇建设过程中,要牢固树立市场观念和经营城市的理念,用政策吸引社会投资参与新城镇的开发和建设,广泛采用资产换置的方式来筹措城市建设与改造资金,解决资金不足的制约;成立市土地管理中心,整合城市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使用效率。四要突出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发展环城林、环镇林、环村林和环宅林;加快村外畜牧小区建设,逐步实现人畜分离;加强水土流失治理,保护自然环境。逐步推行农村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五要加强管理与开发建设并重。要力避前建后乱的恶性循环,用改革的办法和市场机制解决城镇管理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研究制定加强城乡管理的配套体系,逐步建立起现代有效的城乡管理体制。
   
  五、建立健全新组织
  
  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为农民服务”的基本方向,依托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行业协会、农民协会及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全完善各类公共服务组织,全面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进入市场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1、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经纪人队伍。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围绕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大力发展科技服务型、生产服务型、信息服务型、市场营销型和综合服务型等行业协会、农民协会及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壮大经纪人队伍,做到乡村主导产业都有行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到2015年,确保每年培养5000名农民经纪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覆盖农户达到80%以上。
   
  2、改造提升集体经济组织。积极推广股份合作制,加快改造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把村集体存量资产按贡献额折股量化给经济组织内部成员的方式,明晰集体资产产权,理顺农村分配关系,实现农民变股民,逐步将传统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造成社区型股份合作制公司,真正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惯例相接轨的新型经济实体。力争用5年的时间,将我市农村所有村集体经济组织基本改造成新型的经济实体。
   
  3、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组织。本着群众自愿原则,建立村民理事会、监事会等自治组织,保障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真正体现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农民维权组织建设,切实维护农民的各项合法权益,化解社会矛盾,减少上访,维护社会稳定。坚持新农村建设阶段性集中整治与日常性管理相结合,健全《村规民约》、“门前三包”责任制以及全体村民共同保护环境、讲究卫生的责任机制和约束机制,通过“村集体解决一点,农民自筹一点,市场化运作一点”的办法,解决部分公共设施、环境卫生日常维护管理费用问题,努力形成农民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长效机制。
   
  4、创新党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模式。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优势互补、便于管理的原则,积极倡导并推行“支部+协会”的组织形式,探索把党组织建立在专业经济组织上,构筑起以党组织为核心、宽领域覆盖的基层组织体系。通过建立专业协会党组织,实现把党组织领导、政策引导的优势与协会在技术、信息、市场、资金等方面的优势相结合,使党组织与协会、协会与农户融洽互动,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六、培养造就新农民
   
  以乡风文明为切入点,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技能化、专业化工程,切实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努力造就具有一定专业技能、较高思想道德水平和良好守法素养的新型农民。
   
  1、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按照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则,加快建立和完善城乡教育网络格局。加快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在已建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基础上,明后两年分别再建设8所,实现“一乡(镇)一校格局”,并逐步推行寄宿制,全面改善农村教学环境和就学条件。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进高水平、高质量“普九”工作,到2015年,使我市农村适龄人口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达到85%以上。大力实施全民素质教育工程,统筹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到2010年,市职教中心职教和成教招生规模分别达到1500人,到2015年分别达到2500人。大力推行农村初中“绿色证书”教育,引导和鼓励创办农民夜校、业余职校,完善市、乡、村三级教育培训网络,广泛开展农业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培训,使18—45岁之间的农民都能掌握1—2门实用技术,培养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科技经纪人,不断增强教育服务“三农”的能力。
   
  2、认真抓好农业适用技术推广工作。加强科技推广与普及,努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和水平。紧紧围绕地区主导产业、特色农业、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生产,重视和引进推广农业先进生产技术,着力推广生物肥、节能日光温室、无公害栽培、仓储保鲜、绿色食品生产等新技术、新成果,到2015年实现转化400项农村先进适用技术的目标。充分发挥研修基地、科普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广泛利用“科技之冬”等载体,每年要开展农民科技培训10万人次以上,力争每村每个产业上都有一个明白人。探索建立农民专业技术和技术职称评定制度,成立农民技术协会,对达到一定专业技术水平和具备技术职称条件的颁发专业技术和职称证书,优先扶持其产业项目发展,引导广大农民加快向知识型、技能型和专业型转变,到2015年,全市具备农艺师等科技职称的农民要达到万人以上。
   
  3、积极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建立健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鼓励发展民办医疗机构,建立和完善人民疾病防控体系和畜牧疾病防控体系。全市要建好一所综合性医院,完善传染病、中医中药和妇幼为特色的专科医院。在全面加强6所乡镇中心卫生院建设的基础上,逐步改善其他乡镇卫生院就医环境和医疗条件,保证一村一名乡村医生。逐年增加改造投入资金,加强市、乡、村三级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整体医疗水平,实现农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市就能享受较好的医疗就诊和卫生服务。切实抓好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农村医疗保障水平,到2007年,力争实现全市农民参合率达到100%,到2015年,彻底消除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强化畜牧站建设,全面培训兽医,实现一村一名兽医,提高畜牧疾病防控能力。加快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贫困人口救助制度,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使农民养老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建立健全农村体育工作网络,积极开展群众易于广泛参与的各类体育健身活动,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的身体素质。
   
  4、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实施以热爱家园、遵纪守法和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着力提升城乡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致富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持续深入开展“告别陋习、走向文明”和“共铸诚信”等文明教育实践活动,普及“文明祭祀”、“文明出行”等礼仪教育,提高公民素质,建设诚信环境。按照建立新农村的要求,抓紧修订和实施文明村镇(社区)创建规划,提高文明村镇(社区)、星级文明户和信用村、信用户等创建活动的水平,创新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工作机制,引导广大农民树立新风、破除陋习、远离迷信,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强村镇文化设施和文体队伍建设,设立流动图书站和电影巡回站。建立书法、绘画、二人转等十大文体协会,不断丰富和活跃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城乡人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引导人民依法参与民主管理,履行应尽义务,维护自身权益。
   
  七、建设树立新作风
  
  以促进管理民主为切入点,全面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围绕“亲民、爱民、富民”,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建设为统领和载体,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人民群众的水平,促进党群干群关系全面改善,党风、政风焕然一新。
   
  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选好配强乡(镇)、村领导班子。继续巩固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成果,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积极推进乡(镇)、村干部素质建设工程,引导农村基层干部自觉践行党的宗旨,不断提高建设新农村的本领。全面实行村党组织成员“两推一选”,积极探索乡镇党委书记直选,真正把政治素质好,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一好双强”人才选进领导班子。根据沈阳市委要求,要从机关中选派一定数量的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村任职或挂职锻炼,要选招一批优秀高校毕业生充实到乡村一线,进一步优化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到2010年乡镇领导班子成员要全部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大学以上学历达到60%,担任党政正职领导干部学历必须达到大学以上。全市村级干部、后备干部具有中专(高中)学历的分别达到80%和90%,村班子成员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或在读的达到50%,班子成员每人至少掌握一项实用生产技术,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中80%以上是当地的致富能手。
   
  2、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着眼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努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推进者和实践者。继续深化以创建“五个好”村党支部、“五个好”乡镇党委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区县(市)为主要内容的“三级联创”活动,扎实开展好各类民心工程。要理顺村级“两委”关系,加强对农村软弱涣散党组织的整顿工作,突出村党支部的核心地位,同时要着眼于建立适应农村新形势的新的基层政权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使支部工作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权力运行公开化、决策秩序民主化,从根本上解决战斗堡垒作用不强的问题。
   
  3、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坚持以“永葆党的先进性、始终走在群众前列”为目标,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的素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扎实开展“深化共产党员工程,叫响我是共产党员”主题实践活动,采取党群共同致富小组等多种形式,带领群众走上富裕道路。切实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推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健全党员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抓好农村党员发展工作,注重在致富能手中培养党员、在生产一线中培养党员,每年新发展的农村党员中,35岁以下和高中以上学历的要占一定比例,为基层组织准备和储备人才。
   
  4、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积极推进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确保基层干部规范用权、廉洁从政。继续严肃查处各类腐败案件,坚决纠正违规发包土地、贪污挤占挪用土地补偿费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深入开展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示范活动,全面提高农村基层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水平。健全基层干部联系群众的工作机制,严格执行“包村联户”、“群众来访接待日”等行之有效的制度,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八、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健全而完备的组织领导体系予以保障。全市各级党政组织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和改善对各项工作的领导,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1、建立领导体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从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建设新农村的极端重要性,切实把新农村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为了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市里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任副组长,组织部、宣传部、农牧局、建设局、教育局、交通局、民政局、经济局、发展局、林业局、公安局等相关市直单位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并成立临设专门工作机构,抽调有关部门人员组建新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市政府秘书长兼任,负责指导协调建设新农村的规划设计、组织实施、督察督办等日常工作。同时,要求相关部门、各乡镇根据各自工作任务成立相应的领导和工作组织,具体操作新农村建设工作。全面落实领导责任制,建立起主管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乡镇深入开展的工作格局,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运转灵活的领导体系,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得以协调、有序开展。
   
  2、强化政策扶持和引导,推进新农村建设顺利健康开展。建设新农村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耗时长、费用大,需要完备的政策体系给予全面支持和保障。为此,市里专门建立新农村建设专项基金,在全力争取上级扶持资金注入的同时,本级财政每年投入100万元,并视财政增长情况逐年增加投入额度。专项基金保证公开透明、专款专用、足额运用,各有关部门掌握的乡镇、村转移支付资金要及时足额拨付到位,保障乡村社会事业建设的资金投入。在上述资金保障基础上,积极推行市场化运作方式,建立土地整理置换机制,统筹城乡公共用地,最大限度争取用地指标,并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实现资金筹措多元化,有效缓解资金瓶颈问题。在投入的方式上要突出重点、保障关键,力避撒“芝麻盐”,保证建一个像一个、建一处成型一处。与此同时,利用各种渠道和方式努力增加村级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投入,不断提高村集体与农民的投入意识和能力。
   
  3、大胆探索创新,循序渐进加以推进。建设新农村是一个新的重大课题,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各有关部门要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加强与上级对口单位的密切联系,跑政策,跑资金,随时掌握信息。要抓好试点工作,在不同层面上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标准和较强示范作用的新农村示范点,以此带动和促进面上工作的开展。要加强分类指导,坚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多种模式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方法,及时了解新农村建设相关工作的进展情况,随时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完善工作思路和措施,开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4、强化目标管理,加大督查工作力度。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对本地区新农村建设工作负全责,党政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切实担负起新农村建设工作。要建立健全促进工作落实的各项制度,层层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市委组织部要尽快建立和完善目标考核体系,加强对各乡镇工作开展情况和市直部门履行工作职责情况的监督检查,并把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作为检验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重要内容,作为对班子年度考核和干部奖惩使用的重要依据。对工作抓得紧、成效明显的地区和部门,市委、市政府将给予通报表彰和奖励;对工作不到位、进展慢、成效不显著的地区和部门,予以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对因工作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主要领导及有关领导的责任。
   
  5、强化宣传引导,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建设新农村是一项崭新的工作,尤其“四清四改”等工作涉及千万家农户,需要农民有一个从陌生到认识的过程,宣传引导工作至关重要。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车等宣传媒介,全方位宣传新农村的建设计划和有关政策,务求宣传工作做到乡镇村屯和农户,引导和动员广大城乡群众自觉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来,营造一个城乡干部群众共同建设新农村的舆论氛围。同时,要积极总结推广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经验和先进典型,发挥以点带面、示范引导的积极作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全市上下要积极参与,相互配合,努力形成各方面齐抓共管、整体有序推进的工作格局,有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健康有效开展。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